您的位置: 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 > 新闻中心 > 动态 > 正文

安徽 打造文化精品 发展文化产业

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资讯 时间:2023-11-24 09:49来源: 安徽日报   编辑:wenchanwang

  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作品,推动文艺创作成高原、起高峰。推动更多精品力作获得国家级文艺奖项,戏曲、精品出版等门类优势持续扩大。

  支持文化企业做强做优,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提升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27年,培育规上文化企业不少于3000家,其中3家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形成2个以上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力争创建不少于20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

  建立重大项目调度机制

  《意见》摘要

  按照动态管理、滚动开发、持续打造的思路,重点推动文学、戏剧、影视、网络文艺等创作生产,构建“储备一批、创作一批、推出一批”的工作格局。制定创作规划,紧扣中央要求、结合安徽实际、立足优势领域,每年遴选100个重点项目进入创作生产,列入省级项目库。加强全程跟踪指导,对重点项目实行“一片(剧)一策”,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主体、创排进度。建立“月度调度、季度会商、年度评估”推进机制,及时了解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问题、推动项目实施,加快形成精品迭出的生动局面。

  安徽实践

  电视剧《县委大院》获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剧(原创)3项大奖;民族歌剧《风雪大别山》荣获第5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摄影家张崇岫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省黄梅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袁媛喜摘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青年歌唱家庄云龙获得第14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今年1月以来,“文化皖军”在全国捧回一个又一个重要奖项,呈现既出精品、又出人才的喜人态势。

  解读

  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何颖:

  我们成立省文联文艺创作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主题文艺创作协作机制,不断加强创作生产的统筹选题、组织引领、创作调度和对口指导。充分调动各级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资源优势,以重点突破推动整体带动,聚焦“七个强省”建设,围绕“新时代这十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徽实践”“新时代之徽风皖韵”等主题,先后组织开展“画说江淮”“书写皖美”“镜像安徽”主题美术、书法、摄影创作采风和作品征集以及“美好安徽踏歌行”优秀原创歌曲征集、“新时代新征程”短视频征集等。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积极作用,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成立当代安徽文学研究中心,结合国家级文艺奖项推评、重点创作项目和年度重要展事,及时组织文艺评论跟进。聚焦“人才兴皖”,研究出台《安徽省文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启动第二批安徽省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551”选拔培养计划,持续推进签约作家选聘,不断健全优秀文艺人才扶持、培养、激励机制。持续开展“全国文艺名家看安徽”系列活动,实现了“采创送种”有机结合,既邀请名家到江淮大地采风,又创作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既将文化大餐送给基层群众,又通过指导、讲座、交流等方式将文艺良种种入基层。

  11月17日,在第四届长三角文博会安徽展区,演员在进行戏曲演出。记者 徐旻昊 摄

  丰富文艺平台

  《意见》摘要

  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平台,策划推出优秀剧目全国演出季、安徽影视创作大会、安徽文艺周、网络文学榜、电影中国·中国戏曲电影大展等活动。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大品牌文艺活动在安徽举办。高质量办好文化节庆活动,提升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中国农民歌会、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中国黄山书会等品牌影响力,创新举办安徽省国际文化旅游节、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巡演、安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周。支持《清明》《安徽文学》等提升办刊质量,建立与知名作家、核心期刊的沟通交流渠道,打造全国一流文学期刊矩阵。创立皖籍文艺名家联盟,办好“全国文艺名家看安徽”系列活动,扶持成立名家创作工作室,靶向招引知名作家,柔性引进文艺名家。

  安徽实践

  今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开展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全省优秀地方戏曲(声腔)剧目展演、长三角戏曲展演等近50场演出活动,呈现剧场广场、室内室外,“天天有演出、处处黄梅声”的生动景象。第九届中国农民歌会组织一批德艺双馨的歌唱家、正能量的知名歌手、优秀农民歌手亮相舞台,放歌希望的田野。中国黄山书会邀请梁晓声、毕飞宇、孙甘露、乔叶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以及知名网络作家、安徽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主会场和全省分会场组织阅读推广活动600多场。

  解读

  省委宣传部文化艺术处(电影处)处长章蓉生:

  锤炼精品力作,文艺交流必不可少。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平台,进一步加强文艺交流展示,帮助创作者开拓眼界、拓展思路,是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生产机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对接名家大家,推动安徽优秀作品“走出去”;一方面引进名作好剧,吸引外部优秀作品“走进来”,形成双向交流、良性互动。目前,我省正在筹备电影中国·中国戏曲电影大展,即将开展“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活动,推动全省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安徽、走向全国。

  实施文化产业倍增工程

  《意见》摘要

  制定产业指导目录,引领行业发展方向。聚焦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等优势行业,发展壮大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语音、教育技术装备、高沉浸式产品等领域产业规模。聚焦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等发展势头强劲行业,激发设计服务、广告创意策划、数字内容服务、动漫游戏制作运营、新媒体文化传播、数字出版发行等领域增长潜能。聚焦文化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抢占赛道,重点支持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显示等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瞄准链主企业,制定招商图谱,对新引进的文化头部企业及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方式予以支持,打造新的增长极。深化文旅融合,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深度挖掘皖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形成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效应。

  安徽实践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14次被认定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华米科技创造全球智能可穿戴领域第一颗人工智能芯片“黄山1号”,科大讯飞闯进全球人工智能领跑赛道……融合塑造新业态,跨界激发新动能,我省近年来持续推动“文化+科技”“文化+数字”“文化+创意”跨界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增添全新动力。

  解读

  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规划发展处副处长谢广岭:

  文化产业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产业作了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部署,并首次从省级层面提出实施文化产业倍增工程,主要是基于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10年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590.6亿元增加到1889.63亿元,翻了3.2倍,占GDP比重从3.86%提高至4.44%,保持平均每年近13%的增速,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推动文化产业实现“倍增”,大的思路还是从高质量发展的维度出发,统筹好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特别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谋划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增强文化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完善保障体系,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塑造新模式、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

  我们考虑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聚焦文化消费终端生产、装备制造、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广告,文化消费品生产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语音、教育技术装备等领域产业规模。二是聚焦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等具有高成长性行业,加快培育一些新兴文化业态,进一步激发高端设计服务、沉浸式体验、动漫游戏制作、新媒体文化传播、数字出版等领域增长潜能。三是聚焦文化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抢占赛道,重点支持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显示等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打造新的文化产业增长极。

  加强中小文化企业培育

  《意见》摘要

  实施梯度培育行动,按照“创新型中小文化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成长路径,每年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50家左右,按省级相关政策给予奖补,对迁入的国家级“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实施文化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支持优质文化企业对接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实施转型升级行动,支持技术创新,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争创更多文化产业领域国家级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支持补链强链,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强电影特效、影视摄录、教学内容开发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实现软件系统和装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新业态发展,培育“数字+”应用新场景,特别是沉浸式体验、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等新方向。实施环境优化行动,建立文化企业诉求“挂号销号”机制,实行“一口受理、闭环办理、限时办结”。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各类支持政策。定期梳理各类文化产业资金及重点项目政策,形成政策汇编及申报指南,推动政府扶持资金“免审即享”“即申即享”。

  全省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创新业态,涌现了一批融合发展的“生力军”,培育了一批高技术的“领头雁”,锻造了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形成了科技创新策源地,成就了文化发展桥头堡。截至今年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2594家,比上年同期增长5.6%;资产总计438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

  解读

  铜陵市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主任王炜:

  随着网络直播、文旅融合等行业爆发性增长,中小文化企业在激发市场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很大助推作用。目前,中小文化企业在铜陵市文化产业中占绝对比重,全市积极利用各种载体、统筹相关资源,推动中小文化企业做强做优。搭建服务平台,支持文化类产业园区建设,实施市、县两级梯队培育机制,支持申报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园区(基地),鼓励平台企业扶持培育新型文化企业。落实要素保障,成立文化产业促进会,设立文化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服务文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文化类专利等申报工作。探索金融扶持,解决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市场转化,打造文金惠金融品牌,已经惠及9家企业,组织银企对接活动,支持文化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百舟互娱已获C轮融资。完善政策支持,梳理文化类服务业、工业企业相关政策,形成政策汇编及申报指南,助力文化企业“免审即享”“即申即享”。

  • 分享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新闻搜索
    网 站 栏 目:
    发 布 时 间:

louis vuitton bags louis vuitton handbags Jordan 11 Retro cheap jordan shoes cheap jordan shoes Air Jordans Shoes beats by dre cheap monster beats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本站动态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友情链接 | 欢迎投稿
网络营销 | 人才招聘 | 刊物订购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客户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实名: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文信网) 本站运营: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文信网)
粤ICP备2023088850号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文信网)
邮箱:972677734@qq.com 热线:0755-82798856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