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 > 人物访谈 > 高层访谈 > 正文

如何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

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资讯 时间:2014-11-26 09:55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wenchanwang
北京文化局专门讲过“感受文化学”,核心就是:要让外国人对中国的好文化产品有好感受,让他们认知,让他们理解,让他们喜欢。没感觉,就不会喜欢,就没有市场。因此要学会换元思维学,学会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运作的专业性、公开性、覆盖面

  中国经济时报:截至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累计安排192亿元,支持项目3300多个,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对推动全国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优化产业发展整体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已安排192亿元的专项资金是政府投入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在肯定其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其中的一些弊病也逐渐引起关注,例如寻租风险、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等问题。如何在下一步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郭全中:要保障中央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规范化,应进一步提高资金运作的专业性、公开性、覆盖面。

  首先,在提高专业性方面,一是应充分借助行业主管部门的力量。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分成不同的具体行业,一方面分属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管理,另一方面每个分行业又有自己的特点,相应地,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主管部门对行业属性以及行业内的相关企业更为熟悉,在中央文资办的人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深入沟通对接,依靠行业主管部门的力量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中央文资办近年来联合了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促进专项资金与相关产业政策相衔接,实践效果不错。二是积极发挥专家评审作用。在当前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再加上文化产业涉及面广、分类复杂,这就需要借助各方面专家的力量。目前,在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商务部等部门推荐的基础上,中央文资办大幅扩大专家库规模,专家库总人数由54人增加至152人,涵盖专业领域更广,人员结构更合理,特别是新增了大量金融领域、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以适应专项资金申报项目日趋复杂化、多样化的需要,同时也保证了项目评审的公平公正。当然,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专家队伍,优化专家结构:要大量吸收有产业经验的专家,可以吸收具有丰富经验的文化企业家加入;大量吸收跨行业、有复合知识结构的专家;大量吸收懂科技、懂文化产业的专家进来。

  其次,全面引入社会监督机制,保证项目的公开公正。一是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公开和透明性,引入互联网在线申报系统,为申报单位创造更为便捷、公开的申报环境;二是加大公开力度,对拟支持项目进行公示,增加预算透明度;三是应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对于项目申报中的不合规之处进行监督。

  第三,进一步扩大支持的范围,优化扶持项目结构。当前,在项目扶持方面,存在四多四少现象,一是国有文化单位和企业多,民营文化单位和企业少;二是中央级文化单位和企业多,地方性文化单位和企业少;三是传统文化单位和企业多,现代化文化单位少;四是大型文化单位和企业多,小规模文化单位和企业少。下一步,应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尽可能地以项目质量为立项标准。

  李昂:一是要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分类规范资金的支持类型、申报流程、拨付程序以及监管方式等问题,提高资金运行效率与规范化水平;二是要筹备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等相关政策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在此基础上考虑组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高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在不同运行环节的政策衔接与操作匹配效率;三是要引入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加强针对文化产业发展与资金扶持政策的评估队伍建设,建立与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估程序、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结合网上办公等方式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的方向和方式

  中国经济时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是我国财税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文化服务出口、境外投资、营销渠道建设、市场开拓、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的重要举措。专项资金的分配可以很好地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您对文化产业资金投入的形式有何建议?

  郭全中: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下一步完善的关键应以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为前提,进一步完善投入的方向和方式。

  首先,加大对传统文化企业的转型升级等方面项目的投入。当前,在互联网的猛烈冲击下,传统文化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须引入互联网思维和基因来实现自身的真正转型升级,这就需要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以切实帮助它们转型升级。

  其次,加大对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项目的投入。在互联网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传播革命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深度和范围逐步深化,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的新型文化企业发展迅速,而大量新创的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小微文化企业正在蓬勃发展中,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的前景,这也需要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第三,加大对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方面项目的投入。当前,我国已经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快速转型,而文化产业在其中起着灵魂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升相关产业的附加值,真正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国家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真正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四,给予不同类型的文化企业同等的待遇。同等对待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同等对待中央级和地方性文化企业;同等对待传统文化企业和现代文化企业;同等对待大型和小规模文化企业。

  第五,改变当前“撒胡椒面”的方式,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广、潜力巨大的项目。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的扶持方式还是“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方式,这种方式难以扶持出真正带来革命性影响的企业,而我国更为需要的是能够对文化产业带来革命性的文化企业,因此,今后应该把有限的金钱重点投入到潜力大的项目中去。

  李昂:一是要优化资金投入结构,聚焦阶段性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领域,推进“以奖代补”、“奖补结合”、“重点倾斜”等资金拨付方式,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考评机制;二是要进一步发挥资金引导效应,加大通过财政补助贴息、信用担保、有偿使用等形式拓展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平台属性,使具有重要市场潜力的文化企业与文化项目能够通过资金认定资质快速吸引社会与民间资本;三是要建立专项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相结合的动态协调机制,根据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出台区域性配套资金扶持政策,重点扶持那些对于地区基础产业融合性强、带动性突出的文化产业类型;四是要设置风险补偿机制,在专项资金中划定风险补偿资金比例,对按有关规定登记备案、所投资企业属于重点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化企业以及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中小微型文化企业提供风险补偿渠道,提升专项资金的综合性扶持能力。

  李兴国:文化产业资金投入的形式应更加透明,现在的问题是信息渠道对大众来说不够通畅,我们应当借鉴北京建言“十二五”规划的做法,运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征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理越辩越明,建议在电视台、互联网上针对资金的投入展开投资信息发布、辩论、请官员答辩等,让人民大众一起讨论中国发展文化项目的经费到底该怎么花。专家、官员可以介绍情况,传播知识,分析利弊;群众可以利用现代媒体与专家、官员直接对话,这样做可以让专家、官员直接汲取群众的智慧,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辩论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发展文化事业。

  • 分享到: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新闻搜索
    网 站 栏 目:
    发 布 时 间:
louis vuitton bags louis vuitton handbags Jordan 11 Retro cheap jordan shoes cheap jordan shoes Air Jordans Shoes beats by dre cheap monster beats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本站动态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友情链接 | 欢迎投稿
网络营销 | 人才招聘 | 刊物订购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客户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实名: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 运营商:深圳长城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粤ICP备12076823号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
邮箱:ci_360@163.com 全国服务热线:400-686-3360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