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文化产业门户网站 > 政策法规 > 正文

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资讯 时间:2016-09-02 10:24来源:甘肃省政府   编辑:wenchanwang
  
甘政办发〔2016〕13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省属有关企业:

  《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8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大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是我省现代服务业的首位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省文化创造活力,是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工作,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加快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途径,是打好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战的内在需要。

  “十二五”时期,我省文化产业实现高位持续快速增长,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从1.26%增长到2.3%,资产总量从227.5亿元增长到578.45亿元,法人单位数从3855户增长到1.1万户,法人单位从业人数从8.84万人增长到20.25万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项目1319个,落地932个,项目落地率为70.66%;签约合同金额达5893.43亿元,到位资金1216.88亿元,资金到位率为21.64%。建立了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示范园区、23个省级示范基地。新建数字影院109家,实现县级以上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

  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省广电网络(600831,股吧)整合、文化行政主体合并等阶段性改革任务;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挂牌上市,实现了我省文化企业上市零的突破,组建了一批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培育发展了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不断增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成功获批,成立了甘肃省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新的经济社会形势对文化产业发展既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一是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推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借助市场手段打造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更加紧迫,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是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增多、力度不断加大;三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为文化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从挑战来看,一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二是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清晰、理念相对滞后,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明确;三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配套程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与全国总体水平差距较大,缺乏核心竞争力,与文化资源大省地位不相称,属于典型的后发赶超型区域;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数量少,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五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程度低,新型业态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创新型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缓慢;六是人才支撑不够,懂文化、善管理、会经营的应用型文化人才严重缺乏;七是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尚不完善,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省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采取有力措施,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切实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彰显甘肃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我省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区位优势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平台优势,抢抓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机遇,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统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人才支撑、政策保障,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相对富集地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打造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西部现代文化创新的新高地。二、基本原则(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以“协调”增强发展后劲,以“绿色”厚植发展优势,以“开放”拓宽发展空间,以“共享”凝聚发展合力,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打造核心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二)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融入文化产业发展全过程,体现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方方面面,努力推出一批自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

  (三)坚持“两个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统筹制度设计,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健全确保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四)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五)坚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性作用,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加大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发展目标深入实施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和“文化+”战略,着力提升文化要素聚集力、文化企业竞争力和文化产品供给力,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文化管理体制充满活力,文化产业体系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富有效率,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全省文化产业年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占当年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甘肃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西部现代文化创新的新高地。

  深入开展文化产业扶贫工作。立足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发挥文化在扶贫攻坚、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特色文化产品加工基地、生产专业合作社;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文化特点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延续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

  大力实施“3355”文化产业发展工程。着力构建传统优势产业体系、新兴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等三大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陇东南文化历史产业区、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河西走廊文化生态产业区等三大特色文化产业区;着力加强骨干文化企业、市场体系、人才队伍、文化品牌、开放合作等五大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完成“五个一百”目标,即建成100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0个营业收入过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100个投资过十亿元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00个文化产业扶贫村,文化产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00万人。
第三章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构建“1655”文化产业体系,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首位工程,做强做大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印刷包装、民间民俗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六大传统文化产业,巩固已有优势;加快培育创意设计、数字内容、节庆会展、文化装备制造、文博业等五大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体育融合、文化与农业融合、文化与中医药养生保健融合等五大融合型文化产业,放大文化“溢出”效应,实现各产业互利共赢。

  一、做强做大传统文化产业(一)广播影视业。加快广电传输网络建设,提升技术水平,扩大网络覆盖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支持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打造精品频道和栏目,加快电视节目制播高清化建设。加快高速全光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有线无线融合网建设,统筹有线电视与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建设,加快发展网络在线广播、交互式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业务。鼓励和支持甘肃新视界电影院线、甘肃飞天农村数字电影院线等本土电影院线加快发展。建设一批集拍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影视教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影视拍摄基地。做大甘肃长城西部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扶持一批本土影视制作公司。采用资本合作、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出一批市场热销、有国际影响力的甘版影视产品,重点支持和推出一批以我省历史与现实为背景的西部类型电影、电视剧。拍摄一批以我省历史文化、生态资源、扶贫攻坚等为题材的纪录片,打造纪录片大省。

  (二)出版发行业。发挥我省在期刊领域的优势,做大做强甘版期刊群。调整优化甘肃图书出版结构,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甘肃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甘版特色图书。加快发展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移动终端阅读等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实现同一内容多种介质的全媒体发布。打造西部一流书刊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实体书店,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零售网点建设,鼓励创新书店经营模式,助推全民阅读。

  (三)印刷包装业。加快印刷企业技术装备改造,重点发展纳米绿色印刷、多色高速印刷、数码化个性化印刷。布局建设集印刷技术研发、创意设计、设备生产和维修、原辅材料供应为一体,辐射周边省区的印刷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打造旗舰型印刷包装企业集团。加大包装装潢印刷研发和设计,提高技术水平和规模化程度,推动包装装潢印刷业向上下游延伸,建立较为完整的包装装潢印刷产业链。

  (四)民间民俗工艺美术业。充分发挥我省民间民俗工艺美术资源优势,用现代经营理念、创意设计、时尚元素、营销手段、资本运作方式和互联网技术提升传统民间民俗工艺品生产能力,创新生产运营模式,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民俗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开发。鼓励民间民俗工艺美术能工巧匠、传承人和艺人走市场化道路,扶持发展一批民间民俗手工艺专业村、合作社。大力发展书画产业,打造敦煌画派。加快现代工艺美术业发展。提升文化集市建设水平。

  (五)演艺业。支持文艺院团发展,加快排演场所建设,推动演艺设施提质升级,优化演艺环境,提升剧场运营水平,培育演出市场。大力支持推进戏剧剧本创作,建立剧本储备库。发挥演艺骨干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和《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精品剧目的影响力,探索组建剧院联盟、演艺院线,积极拓展国内外演艺市场,打造精品演艺品牌。鼓励市县转制文艺院团充分挖掘民族歌舞资源和人才,开发民族风情文娱演艺节目,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演艺团体、开办演出机构、举办演出活动,支持民间艺人组建微型演艺团体。发展演艺培训业,鼓励兴办各类演艺培训机构,大力培养各类舞台艺术人才。

  (六)娱乐业。统筹优化主题公园区域布局。鼓励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发寓教于乐的广播电视互动综艺节目。充分发挥我省草原、沙漠、戈壁、河流、雪山等自然生态资源多样性优势,开发和培育户外文化旅游体验娱乐项目。挖掘推广文明健康的传统优秀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开发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推进“西风烈·绚丽甘肃”原创歌曲创作工程,培育发展音乐产业。拓展网络增值服务,开发网络游戏、视听内容等互联网娱乐服务。
专栏1 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1.精品图书出版:建立精品图书策划、筛选、立项、扶持机制,建立甘版精品图书出版项目库,打造特色精品图书出版单位,推出100部有学术分量、历史价值、社会影响的精品图书,争取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出版奖项。

  2.古籍整理出版:建立我省古籍目录,制定古籍整理和出版计划,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推进古籍整理、修复、保护和出版。

  3.影视剧拍摄:改造提升建设一批特色影视拍摄基地。实施西部类型影视剧本工程和纪录片大省建设工程。推出50部电影、10部(200集)电视剧,重点打造5部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平高的影视剧精品。争取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影视奖项。

  4.实体书店建设:重点发展社区、农村书店。鼓励和支持实体书店与创意商品零售、休闲空间打造和电商相结合,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5.印刷包装产业升级转型:依托飞天印刷产业园、西北印刷文化数字产业园等园区,加快规模经营和产业集聚。建设一批印刷包装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重点推动数字印刷技术开发和应用。

  6.传统手工艺振兴:对我省传统手工艺进行普查、建档,进行数字化影像化保存。建立传统手工艺研究中心,对濒危手工艺进行抢救性保护。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产业化现代化转化,构建“农户+协会+公司+市场+互联网”的生产经营体系,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7.演艺院线建设:联合省内及周边省份演出剧院,建立西部演艺院线,成立演艺联盟,建立统一的票务网,推进演出场所连锁经营,实现演艺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8.精品剧目创作:创排一批体现甘肃文化特色的精品剧目,争取获得“五个一”工程等国家奖项,打造戏剧大省。

  9.文化娱乐发展:支持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推出1-2档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类、综艺类电视节目。推动建设一批城镇文化娱乐综合体。规划开发一批独具特色的户外探险娱乐项目。
二、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一)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产业孵化基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平台,加快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加快文化创意设计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城乡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工程设计、软件设计等设计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推动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装饰设计等设计服务行业。大力发展广告业,推动广告设计与创意、策划、会展、影视、报刊等领域的充分对接。

  (二)数字内容。通过云技术、大数据等信息手段,加大对我省文化资源的文字、影像资料整理记录,加快文化内容的数字化转化,着力为电影、电视、图书、报刊、艺术创作等提供数字内容服务。积极融入动漫游戏、虚拟仿真等全国和全球生产链,聚焦内容生产,着力打造原创动漫内容、智能终端内容、虚拟仿真内容等文化内容生产供给基地。实施“互联网+”战略,积极培育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等网络文化新业态。

  (三)节庆会展。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统筹节庆会展管理,创新节庆会展理念,鼓励错位发展、特色办展和差异化竞争,培育壮大节庆会展市场主体,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运作模式。强化品牌建设,策划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民族特色文化节庆会展品牌。争取承办落地一批国家级节庆会展活动,力争每个市州都有1个国家级节庆会展项目。完善节庆会展服务配套设施,提高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四)文化装备制造。培育发展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文化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体系。引进一批技术先进、产业牵引力强的文化装备制造企业,建立文化装备投资交易和展示推广中心,健全文化装备产业链,打造文化装备制造业集群。加快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支持和鼓励省内装备制造企业开发投资文化装备项目,争取入选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依托兰州新区、天水等地的装备制造业基础,打造辐射西部地区及中西亚各国的文化装备制造基地。依托甘肃广播电视网络文化产业园,打造视听设备生产基地。

  (五)文博业。依托“历史再现”工程,在确保公益目标、保护好国家文物、做强主业的前提下,深度挖掘文物资源市场价值,加大博物馆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实施“文化创意+博物馆”工程,加大与创意设计、旅游的深度对接,利用馆藏资源开发文化创意纪念品、文化旅游纪念品、知名文物复仿工艺品。推动文物保护、修复、鉴定等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营。
专栏2 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1.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业:建立一批资源共享平台,为创意设计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软件程序、检验检测、快速制造等公共服务。培育和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孵化平台,促进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成果交流转化和产业化,推动中小创意设计企业集聚和成长。

  2.数字内容业:培育和引进一批文化数字内容生产企业。建设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投送平台。对数字内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文化技术支撑体系。

  3.文化节庆会展业: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中国兰州国际鼓文化艺术周、兰州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中国书画艺术节、世界李氏文化旅游节、平凉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

  4.舞台艺术装备制造业:发挥我省舞台器械装备制造优势,研发增强舞台艺术表现力的声光电综合集成应用技术、基于虚拟现实的舞美设计与舞台布景技术、移动舞台装备制造技术等关键支撑技术,做大做强舞台装备制造业。

  5.文博业:深入实施“历史再现”工程,建设一批特色博物馆。建立博物馆商店联盟,发展连锁经营,加快建设文博创意产品电商平台。打造一批特色文博旅游景点,开发文博旅游精品线路。
三、大力发展文化融合产业

  (一)文化与旅游融合。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发展以历史、民族、民俗等文化体验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甘肃特色文化旅游,重点发展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五市精品丝路游、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沿黄四市(州)黄河风情游、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四市华夏祖脉游。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积极开发旅游演出市场,发展驻场演出。着力构建旅游文化商品研发生产体系,建立健全产品销售网络。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依托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文化科技企业,开展文化科技研究,促进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引进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化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利用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手段,催生新兴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加大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做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保存和应用,培育数字文化产业。

  (三)文化与体育融合。发挥文化产业优势,助推体育产业发展,重点开发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竞赛表演、体育纪念品等新型业态。依托甘肃省体育馆、临洮体育训练基地,打造集体育训练、健身休闲娱乐、体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文化体育产业基地。发挥少数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优势,开发民族特色体育赛事。加快“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充分利用我省沙漠、戈壁等特殊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户外、极限、康体等新型体育休闲项目。

  (四)文化与农业融合。挖掘和开发我省农耕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利用文化创意设计改造提升农业产品形象,建设一批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

  • 分享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新闻搜索
    网 站 栏 目:
    发 布 时 间: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本站动态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友情链接 | 欢迎投稿
网络营销 | 人才招聘 | 刊物订购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客户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实名: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 运营商:深圳长城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粤ICP备12076823号-1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
邮箱:972677734@qq.com 全国服务热线:400-686-3360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