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_中国文化产业第一门户网站 > 新闻中心 > 动态 > 正文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资讯 时间:2013-05-13 16:06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wenchanwang

    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发展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革命性变迁的有力杠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就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数字化、传播体系、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科技工程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

    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科技带动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在文化建设中的支撑、提升和引领作用,加快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成就显著。第一,总体目标思路明确。省委、省政府根据本省的文化科技资源现状,绘制了今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蓝图。开展“四项行动”,实施“六大工程”,推进“七个一批”。第二,政策和组织保障有力。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土地供给、税收优惠、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工商注册、人才激励分别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成立省文化科技融合领导小组,为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保障。第三,文化企业科技成果突出。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全省共有文化科技企业近450家,其中科技部认定的首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两家(时代出版、科大讯飞)。全省文化企业共拥有国家专利205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3项;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安徽省著名商标5个。参与制定或修订中文语音技术等国家标准5项,动漫游戏产业链行业分类等行业标准4项。中国科技大学的量子通讯技术在有线网络传输、广电物联网研发建设等领域广泛应用,世界第一个城域量子通讯网络将在合肥建设。第四,文化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动漫制作、数字出版、手机游戏、文化创意、新兴传媒等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初步形成现代文化产业创新体系。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应该正视不足。首先,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文化与科技管理部门各自独立,缺乏交流沟通。研发机构和人员分属于不同的单位和部门,造成了政产学研之间的壁垒。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政产学研之间无法紧密结合,这不仅导致协同合作意识衰减,本位主义、保守主义严重,而且因创新要素和资源分散而不能共享,信息不畅,难以根据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重大问题的协同攻关,研发成果重复低效。其次,成果评价存在非需求导向。现行的研发成果评价机制不是以国家和地方需求为导向,而是以论著级别和数量、专利数等为考量标准,属于为科研而科研的评价机制。一方面,研发机构进行重复低效的成果研发,很多专利甚至无法运用于生产实践;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发展却面临着许多急需回答和解决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发成果评价导向与社会需求导向呈现 “两张皮”现象。第三,研发模式为行政所主导。传统的科研体制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驱动模式,科技组织的建立、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的设计、科研人员的编制和薪酬、各类科学计划实施,都由政府事先确定和规划,忽略了科学界的多样化需求和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消解了科学共同体的自主性,驱使研究者不专注于“科技”的研究和探索,而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消耗在“科技”之外的运作上。第四,缺乏系统的政策法律支持。文化科技融合离不开政策法律的有效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将科技创新、文化强国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采取了诸多扶持、促进的举措。但需指出的是,目前与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有关的大多为政策性规定,缺乏健全的法规法律保障,如《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还需要相关细则的配套。近年来有关部门虽然认定了一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但诸如认定标准等尚未制定。现有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不仅力度小,且很难具体落实。就我省而言,出台了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规范性文件,但适用范围毕竟有限,且各地做法不一。此外,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体系也未建立。

    正视不足,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方面,我省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一是以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能力。供给创造需求。利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有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如数字图书馆、数字科技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文化剧院等,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通过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不断提高文化设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二是建设文化科技融合园区。2012年5月合肥市成功申报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议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和已有的良好基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文化科技产业链,在创新联盟、平台建设、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进一步进行实践探索,提升文化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全省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提供示范。三是加大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围绕文化与科技融合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积极调整和优化高校科研院所布局;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力量,加快文化科技复合人才培养;完善人才考评管理机制,建立文化科技人才数据库,大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文化科技人才,努力营造一流的人才环境;建立健全文化科技人才津贴制度、文化名人工作室制度、文化科研项目扶持资助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科技人才职称评审、医疗服务、配偶安置和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四是尽快落实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形成硬约束。建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督查推进制度,定期组织督查并通报。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一次总结表彰,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各地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形成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合力。为此,需要尽快制定各级政府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并在实际考核中形成硬约束。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 分享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新闻搜索
    网 站 栏 目:
    发 布 时 间:

louis vuitton bags louis vuitton handbags Jordan 11 Retro cheap jordan shoes cheap jordan shoes Air Jordans Shoes beats by dre cheap monster beats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本站动态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友情链接 | 欢迎投稿
网络营销 | 人才招聘 | 刊物订购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客户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实名: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 运营商:深圳长城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粤ICP备12076823号-1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产业信息网
邮箱:972677734@qq.com 全国服务热线:400-686-3360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